探索一種適合駐地規劃的工作模式 晉江新塘街道梧林古村落 保護發展系列規劃設計
項目所: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所
項目地點:福建省晉江市
時間:2016年至今
01 “第一個”的摸索 梧林古村落保護發展項目是遺產保護與城鄉發展研究中心第一個外派的駐地設計部門——“海西規劃室”的第一個落地實施項目。 作為駐地設計部門,在地的工作方式與傳統的工作方式有著很大的不同,在項目規劃過程中,將駐地特點與項目進行結合,不僅僅作為一個單純的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項目,而是以保護與發展規劃為綱領的從規劃到落地實施的一系列規劃設計,試圖摸索出一條適合駐地規劃設計的工作模式——稱作“梧林模式”。 02 規劃背景及概況 晉江五店市項目的成功使得晉江市政府和社會各界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程度得到極大提升。在此背景下,隨著城鎮建設的擴張,位于中心城區范圍且保存較為完整的中國傳統村落梧林古村落逐漸進入政府的工作視野,晉江市政府試圖將其塑造為展示晉江傳統文化的另一張城市名片,作為“華僑文化博物館、休閑創意古村落”。 梧林古村落位于晉江市中心城區邊緣,距離晉江市中心城區內的五店市傳統街區12公里,距石獅中心城區5公里,處于晉江與石獅兩市中心的中間位置。梧林村是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晉江展示點、福建省美麗鄉村示范村,現狀格局保留完整,建筑類型豐富,自然條件優越,是閩南僑鄉文化和宗族文化的重要載體。 圖1 梧林古村落區位圖 圖2 梧林古村落鳥瞰 圖3 梧林古村落五層厝 圖4 梧林古村落三棟厝 圖5 梧林古村落僑批館 圖6 蔡氏宗祠傳統的祭祀活動 圖7 元宵節猜謎活動 圖8 燒塔仔 圖9 梧林古村落的價值特色 03 “梧林模式”的工作特點 傳統的村落保護發展規劃往往重保護、輕發展,而在實施過程中又經常會忽略保護而重建設,因此往往無法做到保護與發展兼顧。通過梧林古村落的一系列規劃設計工作和各方的努力,逐漸摸索出了一種適合在地規劃師,兼顧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工作方式。 這種工作方式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1 全鏈條規劃,有效指導規劃落地 駐地規劃與設計最大的特點就是要保證項目的落地,因此保護發展規劃僅僅是基礎,大量的工作是一系列面向實施的設計。 2 需要面對大量的現場工作 現場工作雖然帶來了更多的工作量,但也是規劃師對現場環境不斷深入理解、對設計不斷調整和深化,以及對現場建設有效控制的過程。 3 更多的合作與交流 駐地設計更多的是需要與當地各單位進行合作與交流。在面對諸多線索的情況下,項目組通過充分的溝通交流和工作配合,實現了從設計到全方位參與的身份轉變,并建立一個高效的交流溝通平臺,使參與各方能充分的交流學習、陪伴成長。 基于以上駐地規劃的特點,將梧林古村落從保護與發展規劃到項目落地實施的一系列規劃設計工作概括為“梧林模式”。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1.全鏈條式的規劃設計; 2.動態設計與監督; 3.陪伴式成長。 圖10 全鏈條式的規劃設計 圖11 動態設計與監督 圖12 從設計到全方位參與的陪伴式成長 04 “梧林模式”的主要內容 1. 全鏈條式的規劃設計 梧林古村落項目是以保護發展規劃為基礎,進而衍生出的一系列規劃與設計工作,包括向上與向下的延伸。 首先,向上的延伸是著眼整體。在梧林村所屬的新塘街道,同期進行的與梧林古村落毗鄰的重點項目還包括晉華集成電路產業園、閩臺田園風光生態園項目?;谶@樣的外部條件,項目組充分考慮了片區整體發展提升的契機,在保護發展規劃的編制階段即提出了將集成電路產業園、梧林古村落、田園風光三個項目整體打包申報特色小鎮的思路,從整體的角度考慮梧林村的發展定位,使得梧林村的發展策略更為明晰、定位更為準確。 圖13 晉江“芯”小鎮項目規劃 其次,向下的延伸是著眼于落地。從保護發展規劃開始,到修建性詳細規劃,再到詳細設計與施工圖設計,每階段工作均為下階段工作做了詳細的考慮。例如在保護發展規劃設計階段,就已經對核心區進行了詳細的設計;而在修詳階段,同樣對核心區傳統建筑修繕、新建建筑、河道景觀方案、周邊居住建筑整治改造等進行了深入的考慮,為下階段的工作預留接口。 圖14 保護發展規劃與修建性詳細規劃總圖對比 圖15 梧桉溪河道景觀設計 圖16 新民居概念方案設計 圖 17 古村落景觀提升 因此,相比于傳統的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的工作方式,駐地的全鏈條式規劃從“著眼整體、規劃為綱、面向實施”三個方面進行了向上和向下的延伸,對項目進行全面的考慮,一以貫之的保障項目落地。 2. 動態設計與監督 動態設計是將設計與現場工作相結合,互為指導和反饋的過程,而監督主要是對設計方案以及現場建設的把控。可以將其概括為以下四方面內容: 1 定期的現場視察與記錄 現場的記錄一方面是記錄建筑和環境的變化,另一方面也是對保護發展規劃中“保護”部分的監督與落實。同時,對于傳統建筑原始信息的記錄,既是珍貴的建筑研究資料,也是未來重要的“展示內容”。 2 新思路、新想法不斷融入設計 隨著設計和交流的不斷深入,各方的新想法會不斷加入到設計當中,因此需要對新想法進行可行性論證,并提出應對方案。例如,在后期的現場視察中發現,古村落在歷史上有水系貫通,因此通過綜合各方意見,最終決定將水系重新引入古村落。所以項目組重新著手從水源、整體水系統開始研究,提出詳細的溝渠改造措施和水質凈化方式,論證了水系引入古村落的可行性,并最終將其落實到了設計之中。 3 對各類方案的把控 由于在規劃設計的同時,建筑修繕等具體設計也在同步進行,因此需要對方案間的相互銜接、方案設計的質量作有力的把控。例如在蔡德鑨厝的建筑修繕方案中,將原有榕樹清除、建筑整體修繕,這與規劃思路產生分歧。在通過綜合考慮和溝通之后,最終選擇了保留榕樹、局部修繕的方案做法。 4 對拆遷、建設的監督 設計確定的拆改留等改造方式往往在實際中面對落實上的困難,甚至造成各參與方相互間的誤解。項目組在拆遷與建設過程中反復協調溝通,充分尊重原住民利益,并現場監督,起到了積極作用,也逐漸取得了各方的信任,促進了項目的順利推進。 圖18 蔡德鑨厝及大榕樹 圖19 風水塘周邊建筑拆除前后效果對比 3. 陪伴成長 項目的順利落地實施,是各方共同成長的見證。 梧林古村落保護發展領導組作為項目的“領航者”,不僅從政策、資金、人員等方面給予了項目充足的支持,也在工作中認真汲取了規劃項目組提出的眾多專業方面建議,形成了對保護和發展的自上而下的共識;另一方面,項目組作為專業團隊也充分發揮了“智囊團”的作用,更多的參與到政府決策過程、計劃安排、活動籌備和宣傳推廣等工作之中,而非僅僅局限于設計,因此項目組在為政府提供專業高效的技術支持的同時,也對項目有了更為全面的理解。通過一系列工作的陪伴,雙方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成長。 通過一系列工作的開展,一個由古村落保護發展領導組和項目組共同搭建的平臺初步成型。在這個平臺之中,政府、村民及華僑、設計與施工單位、專家學者共同參與到了梧林古村落的工作之中。 圖20 項目組與旅菲華僑的交流溝通 圖21 平臺的構建 圖22 總體鳥瞰效果圖 05 總結 在地的規劃設計與傳統的規劃設計有著很多的不同,需要我們更全面、更細致、更充分的把握和理解實際情況。通過梧林古村落保護發展項目在兩年多時間里的不斷摸索,逐漸理解了駐地規劃的工作方式——那就是“以落地實施為目標,進行全鏈條式的規劃設計,強調動態設計與監督,在實踐中相互學習、陪伴式成長”。 通過在地服務與陪伴式成長,讓“梧林模式”成為可能,讓鄉村在保護與發展之間得到平衡,讓文化遺產保護能夠與晉江的實體經濟發展相融合。這是最初的愿望,也是項目期望達到的目標。
上級單位:清華控股有限公司 清控人居控股集團
協作單位:清華同衡規劃院 清華建筑設計院 清尚集團 國環清華環境工程設計研究院 華清安地 清城?,F數字科技研究院 清控人居光電研究院
2018-2018 清控文創(北京)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18030971號-1